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的故事》(V) – 《纯粹理性批判》

行者之心 心镜818
2024-11-26

了解了康德时代背景,我们开始介绍《纯粹理性批判》。上次我们了解到康德的目的是把科学从怀疑论中拯救出来,把上帝从理性主义中拯救出来,我们看看康德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01



三种先验能力

首先我们研究一下《纯粹理性批判》的书名。批判并非是反对的意思,而是用客观的方式去审视。书中康德并没有否认纯粹理性,反而论证纯粹理性的存在,只是在书的最后提出纯粹理性的局限性。
康德之前,洛克认为认识只是纯粹的感觉。他认为人只有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这个世界,而在感知世界之前,人的大脑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知识和信息。
康德则认为,人除了通过感觉认识世界外,人本身就拥有先验的理性能力。这些能力并非通过经验后天习得,而是天生就拥有,所以叫先验。每个人经验的外界环境各不相同,但人的先验能力则是相同的,因而也是绝对的。康德提出了三种先验能力:先验感知,先验逻辑,和先验辩证法。我们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先验能力。



02



先验感知


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可以接受外在的相对刺激,这种直接刺激所激发的被称之为感觉。比如眼镜可以感觉亮度,色彩,形状等;手指可以感觉各种触觉,鼻子有嗅觉等。这些直接的刺激就是各种感觉。

人的感觉器官是时刻开启的,所以每一瞬间都会有无数各种类型的感觉信号传递到大脑,但大脑对绝大部分的感觉信号都会忽视,只会处理其中一小部分的感觉信号。而处理的过程之一就是把针对同一对象的不同信号组合在一起。

比如当一个人拿起一个苹果,眼睛会产生视觉信息,鼻子产生嗅觉信息,手会产生触觉信息,如果咬一口,舌头还会产生味觉信息。大脑会把这些完全不同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意识到这些不同的感觉都来自同一外界对象。整合起来的这些感觉就是知觉。人们知道这些感觉是相关的,有组织的,它们共同指向同一个客体。

从感觉到知觉之后,下一步大脑会进行更加抽象的活动,会对知觉认识到的外在对象归类,命名等。这个过程就产生概念。我们继续上面那个例子。人先接受各种感觉,感觉经过整合后产生知觉,知觉经过抽象后产生概念。于是人们知道自己手里拿着一枚苹果。

知觉是有组织的感觉,概念是抽象后的知觉。这种组织和抽象能力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能力,它并非来自经验。这种能力被康德称为先验感知。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先验感知的工具,并非来自外部世界。也就是说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而并非客观。虽然空间和时间的非客观性遭受许多质疑,但无损康德理论的影响。



03



先验逻辑


先验感知帮助人组织感觉产生知觉,然后抽象而产生概念。先验逻辑则进一步帮助人们建立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人先感觉到苹果,吃了以后发现味道甜蜜,还可以饱肚子,于是就获得苹果是一种美味食品的知识。这个知识的建立既依赖后天学习的经验,也依靠先天的感知和逻辑能力。

如同空间和时间是先验感知的工具一样,先验逻辑的工具是数字和数学。数字是先天的,绝对的。所以不同的人无论生活的环境如何,都会产生数字的概念。而数字的运算也是绝对的。比如2乘以3是6,2加3是5,这个知识和经验无关,在任何环境下都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有一个世界,苹果是有毒的,但我们无法想象出一个2加3不等于5的世界。

在这种论述下,数学就被从大卫.休谟的怀疑主义中拯救了。同样建立在观察和逻辑推理下的科学也同样被拯救了。



04



先验辩证法


当人类试图利用纯粹理性思索那些终极形而上学问题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能够发现并认识这种现象的能力就是先验辩证法。人的理性思维陷入自己给自己挖设的陷井里难以自拔。

时间和空间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当人们试图利用纯粹理性来思索这些问题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两难矛盾之中。这些矛盾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康德认为造成二律背反的内在原因是由于人类认知活动的两个支柱的局限性造成的。人类认知的两大支柱第一是来自外界的经验,第二是内置于大脑的纯粹理性。这两个都是有局限的。



05



经验的局限性和物自体


人的经验首先是有限的,其次是片面的。有限性是由于人的感觉范围决定,比如眼睛只能看到视力范围以内的物体。片面性是由人的感觉方式决定。人类只有可数的几种感觉器官,很多自然现象例如磁场,人是无法感觉到的。

人类依赖感觉来认识外在世界最终限制人们只能认识物质可被观察的表现,而并非物质的本体。在此康德发明了一个词叫物自体,意思是物质本身。人类只能用各种手段观察物质的表现,而所有观察都有它的局限性,实际上得到的是被污染的真相,而非原本的真相。这就意味着物自体本身不可知,人所能知的只是物自体展现的一些表象。如果康德在知道后来发展出的量子力学,他会更加强调不存在所谓客观的观察,因为任何观察都会影响到被观测体,也就是说任何物质在没有观察下的本来状态是不可知的。

科学的根基是客观的观察,然而如果不存在绝对客观的观察,那么科学方法只能让人类认识到近似的,有限的,不完全的真理。这种对科学的限制实际是对科学的一种救赎,它虽然限定了科学的范围,但也确定了限定后科学的合理性。



06



纯粹理性的限制


纯粹理性是一种逻辑能力,然而这种逻辑能力却很难在没有外部输入的情况下完全自我工作。可以脱离外在世界只依靠逻辑构建的系统中最为成功的是数学。但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把内在逻辑与外在经验联系在一起。
数学最基础的概念是数字,人们发现正数和负数,它们都有无穷多。虽然数字是抽象的,但人们会用它标记一切观察到的事物,比如时间。人们用数字来记录日期,一天,两天,三天。。。既然数字有无穷多,那么天数是不是也有无穷多呢?时间到底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呢?这个问题就自然产生。
经过理性分析,人们意识到无论是有限的天数还是无限的天数,这两种假设都难以自圆其说,都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原因是把纯粹理性构建的数字与观测到的日期建立联系这种操作本身就有条件。因为无穷多的日期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由有限的观察和纯粹理性结合产生的,首先它超越了观察的范围,其次它也不属于纯理性范围,所以它实际是人类试图突破自身认知范围时的一个假设,它实际是一个本身就有矛盾的假设。

康德认为如同科学无法给出绝对真理一样,纯粹理性也不可能解决形而上学的绝对性问题,它们本身就混杂着各种自相矛盾的定义。康德的一个直接推理就是人类无法利用纯粹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否认了通过理性确认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因为遭受教会的疯狂反对。一个德国牧师把他的小狗起名为康德,以此表示抗议。然而康德并非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正相反,他拥有最热忱最真挚的宗教情怀,只是他不认为理性是通往上帝的道路。那么究竟什么是通往上帝的道路呢?我们看下一集,康德的宗教哲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心镜818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